和合設計(inclusive design)

上個月,我參加了香港設計中心的「設計智識周」。「設計軀動改進」的主題,主持頭一句說話便是,設計不是高科技、貴價錢,給那些年青有為的i-banker的;反而應該照顧人的需要, 尤其是特別群體,例如窮人、殘疾人仕等特別需要,但同時,同一件產品應該可以讓大眾受落,兼食兩家茶禮。

就如這個我在烏茲別克酒店房內看到的插頭便是一例子。原本第一次見到這個東東是在職業治療部,專給那些手指因中風或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改裝使用,好讓他們缺了手握力都可以作安裝及解除動作;但平常家的酒店房見到這插座,我做治療做到無力的小手指也可以休息一下。

現時一般賣的水龍頭都變成控制捍(joystick)大概都是這個原因。

剛畢業時很喜歡「咪」那本復康用具catalog,看看那些專為「病人」而設的產品──拐杖、便盆、特製手柄。那時的我沒有想過,用家搞得要用那些標籤了為他們而做,標籤他們為「殘廢」,加上本身產品外形不討好,現時在香港,老人家的錢財被政府或兒女勒住的年代還可以勉強接受;到baby boomers是用家的時侯,他們會否買一些雖然會幫助自己生活的產品,但因為「標籤自己為殘疾人仕」和「舊野勁樣衰」而沒有為這些產品掏腰包?

說到這兒,我更明白為甚麼獨居阿公阿嬤寧願在家中爬傢俬,有政府資助都不想幾位大隻佬在他們家中安扶手。「樣衰」事小,少了地方放他們那些「珍藏」、「寶貝」事大。另外,治療師考慮助行器時,沒有考慮他們需要獨自一人出外,拿著個助行架沒有手拿東西,唯有將所有隨身物品掛在上面,重心前移容易跌倒,也是一大敗筆。

講者來自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海倫.哈姆林中心,他曾經和英國醫療保險商保柏合作了一個名為「better care homes」的計劃,提供老年院舍的不同設計標準和建議,令腦退化症、感官障礙和肢體殘障住客生活可以儘量減少協助,提升生活質素。

一看草圖,就知道這是遙不可及五星級的家。奈何,少至行家或看過《桃姐》的觀眾都知道,香港的老人院舍只有劏房和廁格,沒有令行動方便的設計,自然換來「姐姐」的嘀嘀咕咕。更奈何的是,雖然物理治療舊生參加這個論壇有折扣,但沒有治療師參與這個和不同界別的人,尤其是產品和室內設計師交流一下;來了幾位非政府機構,服侍在社區和院舍的社工,卻全程一直在篤手機和被支開在電話談緊急個案。

還是不要在香港退休好了。

延伸閱讀:
甚麼是「和合設計」?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