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誤診」和「被誤診」

確診與人工智能

(圖:Alan Man Photography)

前十字靭帶的常見病歴,不外乎是著地、離心力、碰撞聽到膝蓋「啪」響一聲然後再站不穩。教科書的經典更會說,要肯定病人要花錢照磁力共振,要在徒手測試呈陽性反應,才有把握在磁力共振下會見到前十字靭帶有撕裂狀況。

VRk69M

但課堂和教科書也沒有教,這些臨床測試要在現場當患者的膝蓋未開始腫脹再產生疼痛,肌肉未開始自我保護機制而繃緊前,測試才會較為準確。否則,準繩度會跌至六成甚至低於兩成(註一)。這樣的情況下,就算前十字靭帶斷裂了,臨床測試仍然會呈陰性反應。

沒有聽到斷裂的聲音,沒有見到傷膝立即腫脹,甚至因為隔了太久肌肉變得繃緊做成痙攣,做臨床檢查膝關節當然沒有鬆脫,醫護很容易墮進誤診的陷阱。

我無法忘記第一次和香港隊出賽。球員在場中間受傷倒地,裁判向我招手。條件反射帶著手提包進球場,卻將檢查要用的知識和警覺性遺留在診所和後備席上。

連診斷的電光火石都抓不住,裁判已經問是否要擔架,教練問要不要換人,球員問可否繼續比賽⋯⋯突然間整個球場的射燈好像只射在我身上。以為唸夠書就夠料子去扛別人勝負和球員生涯的責任,這樣的想法真是太天真,太傻。自此以後,我努力學習如何觀察別人仆街。

另一個故事:有運動員因為前膝痛,看了四位物理治療師兩個月都沒有好,輾轉到我身上。問診那一刻已經有點奇怪了,前膝痛要做的事情都做過了,但就是痛。

「你有無些甚麼東西要講,但沒有和同事講的?你不講,我幫不了你。」他才和盤托出,這不是練習的傷患,是某天放學不用練習,和同學打籃球時受傷的。因為怕教練生氣,爸媽責備,一直都不敢提。

我著他曲著腳躺在治療床上,用手一拉,整枝小腿拉出來。
Lachman-Test

他還未接受自己已經將靭帶斷掉,我已將情況告訴骨科醫生,幾天後就將他的前十字靭帶修補好了。因為延誤診斷,手術後他只會回來找我復健,儘管那四位同事當中有經驗比我更豐富的前十字靭帶傷患的復康專家。

問症是下手之前最重要的一環。可惜的是,大學教授想我們看症看得像醫生,卻花了大部分課堂時間在臨床徒手測試上,這也是物理治療師從來的先天不足。四位同事也身經百戰,但診症室的對話就像極速約會,有無緣份嘛,也很難說。錯是錯在醫者沒問還是病者不講?剪不斷理還亂。

球場上,醫者要對自己誠實,眼見為憑;診症室裏,病人真的要自己的傷患得以痊癒,也首先要對自己誠實,否則醫者只可沿著患者的設定走進思考的誤區,「被誤診」也是意料之內。如果患者只需要不誠實然後騙一張到診紙缺席練習,醫者也不一定要奉陪到底。

這次也許幸運,但有更多時候,兜了一個大圈到真相發現時,就太遲、太殘酷,青春就給浪費掉,球靴也高掛在門樑上了。

延伸閱讀:

確診與人工智能
沒有十字靭帶的女孩

註一:
Makmalbaf H et al (2013) Accuracy of Lachman and Anterior Drawer Test fo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Arch Bone Joint Surg 1(2): 94-97

Leave a comment